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

21Grams — 利和秤號

筆者小時候比起現在體弱多病,常需要拿著中醫師開著的藥方,到藥材店購買藥材熬藥。在那時候西環一帶滿是藥材店,每次和母親經過不同的藥材店,都不難發現老闆小翼翼的拿著秤陀,而站在一旁的顧客總是目不轉睛的留意著對方有否「呃秤」,演活了一場勾心鬥角的戲碼。但當我在長大後再次回到兒時長大的地方,走過鮮肉檔、百子櫃、生果檔等等…忽然發現很難再找到秤陀的身影,舊時放著秤陀的位置,統統換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電子磅。

利和砰號
「記得幫我影埋個招牌喎!」



碩果僅存

儘管秤陀這個傳統量重工具已經逐漸被不同的磅所取代,在上海街一帶,仍有一間堅持繼續製作並售賣秤陀的小店 - 利和秤號。利和秤號發跡於戰前時代,由二代當主何太之父親一手創立,迄今已經營 80 餘年,見證香港大大小小的變遷;而何太由孩堤時代經已開始師從父親,一邊為店鋪打理大小事務,一邊學習製作秤陀的技術,直到今天。利和秤號坐落於油麻地果欄一旁,是典型的「牆位鋪」,即依附著舊式唐樓而建的小型舖位,亦因為此緣由,何太只需要定時交付牌費,並不需要繳交日漸昂貴的租金。

利和砰號
店舖內大大小小的秤

利和砰號
曾經有一個客人上門找何太晦氣,說她所賣的秤非常不耐用。何太當時實在摸不著頭腦,一問之下原來有人利用利和秤號之名,自稱是其代理商,售賣非利和秤號出品之商品。
何太氣得在店舖的招牌下註明:「本秤店 無批發」以免家父苦心經營的聲譽被影響。

利和砰號


利和砰號
除了秤以外,也放有不同行業適用的算盤

利和砰號



新舊交替

「對我地影響最大嘅,唔係日本仔、唔係新類型商品,而係十進制嘅興起。以前好多行業都要用到秤,酒樓呀、肉檔呀、金舖呀…全部都係我地嘅客仔,但轉曬磅之後,我地冇咗好多客。」

在 1980 年代,政府開始極力提倡「更新、更文明」的十進制,並在宣傳片尾加插「採用十進制,公道又易計」的宣傳口號,而這口號聽起來總像無心插柳地令人誤會傳統的量重工具並不可靠。何太說:「好多師奶都走去揀啲有磅嘅舖頭買餸,所以好多街市檔都爭住換磅,嗰排開始我冇咗好多熟客,都幾大影響。而家仲會嚟幫襯我嘅,多數都係啲藥材舖同埋住家人。」


當年香港政府提倡十進制的廣告

「磅最大壞處,就係你要買好貴好貴先會準確。好似冬蟲草咁輕,而家有好多磅都磅唔到佢幾重嫁,但一條已經好值錢嫁喇!呢個時候就一定要用秤先可以準確量到佢有幾重。」

「磅其實應付日常需要已經好足夠,但磅好易壞,一壞條彈簧就成個磅都唔用得!」

「你知唔知秤仲有樣好?老人家可以唔駛彎腰,就咁拎個秤埋去自己自己對眼度睇刻度。」

利和秤號所售賣秤陀全是由人手製作,何太製陀技藝全由父親傳授,無奈歲月不饒人,何太的視力在十年前開始衰退,何太稱現在已不能非常準確地在秤杆上劃上刻度,現時大部份工序諸如製作秤陀、秤杆等皆交予同樣師承父親、年紀較大的「大師兄」負責。何太欷歔道:「呢一行都已經落曬山,就嚟見到月亮喇,仲邊會有人入行?其實我都知自己身體無以前咁好,但呢門技藝係爸爸用咗好多年傳授畀我地,點捨得就咁失傳!既然無人接棒,惟有自己繼續努力,將呢門技藝延續得一日就一日。」利和秤號現在不定時開張,當何太不需要照顧愛孫的時候,便會繼續緊守這崗位。

利和砰號
儘管行業不斷在萎縮,何太仍日復日、年復年地堅守這陣地

利和砰號
雖然已經不能再勝任劃上刻度的工作,但一些基本的校準工作何太仍能勝任。每當何太瞇成一線,你就知道她準在檢查秤杆的準度了。

秤是一種非常耐用的工具,何太更引以自豪地以「可以用一世」去形容利和秤號所售賣的秤。然而,這間接令到購買秤的需求大減,利和秤號每天的生意不多,而何太的工作大多是為舊秤更換組件,例如更換繩子等。而製秤過程非常繁複,由製作秤陀、加工坤甸木作秤杆、再到組裝,得花上數小時,現時在香港的製秤師傅已所餘無幾,每位師傅每天最多能夠製作三個秤,若需要大量訂貨,更需要提前數月預訂。這種種原因,導致秤的需求大減,令行業更以更快的速度萎縮。


利和砰號
上圖為用作秤骨的原材料坤甸木,材質堅硬防水,但加工非常費時


利和砰號
由「大師兄」製作的秤陀

在臨別之際,老闆娘仍不忘提點小弟多回家吃飯、多小心身體,還著小弟多回來找她聊天,活像家中長輩一樣,實在讓小弟離開的時候有點依依不捨的感覺。不知道各位有否看過電影《21Grams》?電影名字的由來,是來自於科學家發現,人死亡的那一刻,會有 21 克重量從身體上消失,而這 21 克的重量則順理成章地、被理解成為靈魂的重量。而在這個人與人之間欠缺溝通的社會,若將這份厚實的人情味作量化,放在秤上絕對遠遠重於 21 克,絕無「呃秤」。

利和砰號

謝謝觀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