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

以人作針、以情作線 - 李湛記織補

筆者仍是屁孩的時候,非常頑皮好動,常常與一眾友人在老家附近的公園裡頭「爬上爬落」,衣服常被勾出來一大個破洞。那時候母親常在賞我「愛的掌摑」後,便會帶我到北角一些織補店裡,著老闆把衣服的破洞織補起來,還記得那時候我是這些織補店的常客,下課經過店舖的時候,老闆娘總會友善地跟我問好。時至今天,或許是香港人經濟能力比起以前來得好,大多人都會選擇送舊迎新,所以這類型的店舖已經變得愈來愈稀少,甚至須要到一些舊區才能覓得。

而這天,在我途經東邊街的窄巷後,又再讓我發現一顆埋藏在小巷裡面的匠心。

李湛記織補
位於五福里的李湛記織補

當快將走近五福里,便已經能夠看到醒目的《李湛記織補》的招牌,筆者當天在西環閒逛的時候還以為李湛記織補為樓上舖,在旁邊的大廈打量了好一陣子卻找不著小店。豈料柳暗花明又一村,原來《李織記織補》藏身於大廈旁邊的小胡同裡頭。《李湛記織補》與一般的巷弄小店大同小異: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舖位、善用空間的儲物架,以及承傳著傳統技藝的匠人。小巷裡頭空氣不太流通,頂上也沒有瓦片擋頭,可以想像在炎夏暴雨下環境有多惡劣,而在此擺檔數十載的李先生卻已經習已為常,日復日的堅持營業。

李湛記織補
不同粗幼、不同顏色的線圈

李湛記織補
小小的工作空間裡擺放著放大鏡、衣車以及線圈等「架生」:
「呢部衣車係戰前來佬嘢,由開檔到而家仲用得好地地,以前嘅工業產品襟用好多。」

薪火相傳

老闆李炳康道:「李湛係我爸爸嘅名,呢一檔係由佢創立,計返都有 70 幾年喇。本身我唔係諗住做呢行,我細個讀完書就走去學整電器,但學到一半家父因為意外離開咗我地,我係長子要養家,所以無再學師,走去子承父業,開始咗我喺呢行嘅生涯。」

由於香港從前的生活指數不高,許多基層市民在衣物破掉後,都不捨得立馬就買一件新的更換,尤其是比較昂價衣服,例如:棉襖、大衣等等…亦因為這樣,織補業在五、六十年代需求絕對不小。而根據李先生所說,當時修補需求最大的,則要數絲襪了。絲襪在五、六十年代與現今一眾「Supreme」、「Bathing Ape」等品牌的產品一樣,同樣屬於「鬼罕潮物」,每對絲襪動輒便須花費數佰元,而當時會穿著此「潮物」的,除了達官貴人、上流階層外,還有歡場舞女。然而,鬼罕潮物中看不「耐」用,時至今天在街上仍時常能看到不少絲襪被破掉的情景。

李先生說:「絲襪好易爛,但唔係個個都捨得畀咁多錢買過對,所以嗰陣好多人都搵我補絲襪,補一對嘅收入唔錯,足以畀我地一家開到一個禮拜飯。補絲襪其實好浪費精神同時間,因為啲絲好幼好幼,個人要好集中,所以嗰段時間成日都要捱夜幫客修補。但後來絲襪開始愈賣愈平,好多人都寧願買過對。」

「雖然絲襪開始少人補,但後來台灣實施禁運,入口關稅加幅好大,最後令到佢地好多本地物資都好缺乏,所以嗰陣時香港好多當舖都會將啲當斷咗嘅舊衣物 (即故衣) 運過去賣,而拎過去賣之前,都會拎去將佢地補到靚靚仔仔先,所以造就咗織補業嘅第二春。」

李湛記織補
經歷過五、六十年代的朝陽,終於來到了今天的晚霞

日落晚霞

「而家織補業需求冇以前咁高…但依然都有生意嘅,有時候都會有啲成衣店拎啲爛咗嘅衣物過嚟補。不過而家啲衣服設計比起以前複雜咗。有時要補返個花紋或者質感出嚟,難度比起以前高。但當然,手藝有價,所以而家做價都比起以前好。」李先生補充道。「有啲人會拎啲有紀念價值嘅衫嚟畀我補,呢份信任我好珍而重之;而幫到啲客補返件衫,都幾滿足嘅。但我唔係咩都補到,好似羽絨同啲花紋太複雜嘅衣服,好難救得返。」

問到李先生有否退休享清福的念頭,他帶有中氣如斯說道:「做呢行最緊要係對眼同埋手,前幾年對眼有白內障,開始睇嘢睇唔清,嗰陣以為終於要結束呢度嘅歲月,但做完手術之後,對眼又睇得好清楚喎!而且退休會好悶,我又唔會去公園玩雀仔,所以我就選擇咗繼續經營。總要搵啲嘢做,日子先會充實,又唔駛靠人養。」

李湛記織補


李湛記織補
儘管有放大鏡的幫助,要尋找微小的針口仍非易事

李湛記織補
李先生已年屆 80,但織補過程仍非常眼明手快

西環變天

談到西營盤地鐵站即將峻工,李先生道:「喺呢區擺檔好舒服,由早到晚都好靜,空氣都無咁差!唔知係咪時代變,而家香港好多人都變到好心急,行步路都快過人。同埋遲啲呢度又有地鐵站,呢區都開始慢慢轉變緊,唔知到時又走幾多舊街坊。」

李湛記織補


李湛記織補
見證著西營盤數十載變遷的李先生

筆者在小學前同樣是居住於西營盤,當初由西營盤搬遷至北角後,著實是有點不習慣。那時候西營盤沒有大型購物中心,街上的商店都很早打烊,每到晚上的時候馬路一帶總是非常安靜,而且街道上也只有寥寥可數的巴士和私家車行駛,與北角大相逕庭。其實時至今天,若居住於其他地區的你願意抽空到西營盤一帶,你會發現你仍然像坐著時光機返回十年前一樣,這裡的發展速度仿佛比起其他地區慢了數拍一樣。

雖然在這一刻,這裡並沒有方便的地鐵直接抵達,亦沒有大型的購物商場,但這裡滿載人情味與故事的老街小店,卻讓人不禁著迷。以香港一切以商業為優先考量的推土式發展來說,大概不久將來,每個舊區都會像一件的華衣麗服,然而穿上的卻不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居民。

「衣服就話有得補姐。」

是的,衣服破掉了,你可以來到這裡讓李先生替你織補;但失去了人情、故事的社區,任你有一對巧手,你也織補不了。

謝謝觀賞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地鐵一時,舊社區又變天了,一切都比想像的來得要快!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是的,市區發展實在不知是福是禍!: (

      刪除